校友风采丨冯苏婷:我在基层成长
2023-04-12
冯苏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级硕士毕业生,2020年重庆市定向选调生,分配至大渡口区司法局,工作以来先后在八桥镇五一村、八桥镇文服中心、区委办公室锻炼。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从那时起,冯苏婷就决定,要向优秀的黄文秀师姐学习,扎根基层、服务家乡。2020年,她通过了重庆市定向选调生考试,开启了与基层打交道的生活。
初出茅庐:探索中的前行
刚刚毕业的冯苏婷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儿时记忆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到达工作地点之后,冯苏婷发现八桥镇五一村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贫穷落后,全面脱贫后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刚到村里的时候,村委会办公室的破旧程度确实让我震撼了一把,不过总体环境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我所在的村除保留了基本耕地以外,大部分已经拆迁重建了。而且现在都在搞老旧农房改造、厕所革命这些工程,早就没有我们印象中那种脏乱差的乡村了。”冯苏婷如是说。“新农村”给这位新到基层的大学生干部对未来的工作增添了不少信心。
冯苏婷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负责协助书记处理日常工作。走出校园,不可避免的是一波角色转变的冲击:“学校的日子比较纯粹,比如读文献就是读文献,可能整整一周只有读文献这一件事,可能半个月一个月都在围绕实验怎么设计来发力。但是工作不一样,哪怕手上有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其他日常的、琐碎的工作也不会消失,都需要你处理,所以特别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这就尤其锻炼一个人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好在学生时代参与学院、支部或者班级的一些管理工作提供了帮助,让她很快地适应了基层干部这一新的身份。
深入基层,冯苏婷的日常工作,除了多多走访,跟乡亲们打交道,实地调研,在办公室里面更多的是写材料、办会议、发通知、办活动、汇报工作等一些琐碎的任务。繁琐的文字工作并没有磨灭她对工作的热情,因为她知道,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打好基础,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每一阶段可能有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2021年基层换届选举,她就多多到群众家里去,听取他们心中对基层干部的想法,认真贯彻“众人的事众人商量”这一宗旨;党史学习教育阶段,她认真研读党史书籍,打磨写材料的文笔,创新活动形式,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史教育在他们心中扎根;2022年党的二十大期间,她更是组建二十大基层党员代表宣讲团,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带着热气”进入每一个村民心中。
为村民佩戴党徽
在和村民的不断深入交往的过程中,冯苏婷慢慢适应了她在基层新的工作模式,实地调研工作中,村民们渐渐打开了“话匣子”;日常工作中,冯苏婷采用多听多看多学多问的方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些东西熟悉了就好了,最开始不会可能就感觉麻烦一些。”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对于很多东西都不够了解,比如一个会议应该怎么筹办,一个文章该怎么撰写,村里的那个村民要怎么跟他打交道……从零开始摸索就需要很长时间,重点是还不一定能做好做对。“但是如果向领导同事请教学习,他们三两句一点拨,可能很快就上手了。”这便是冯苏婷工作中最大的“巧劲”。可捷径永远不是基层工作的最优解,“向他人请教可能把你从0分提到60分,但及格以后如何达到90分,还是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水长流,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想要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只能靠着不断学习积累。从村里到镇上,握着这份学习的“法宝”,冯苏婷在不同的基层岗位上历炼着,她想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能走得更稳当、更踏实。
为村民发放普法材料
深入基层:以心换心的过程
“学生期间环境特别单纯,遇到的人不是老师就是同学,但是在村里工作就是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群众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性格诉求,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是我们村老书记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冯苏婷如是说。
融入其实不难,最关键的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村民们对陌生人不可能掏心掏肺地诉说,更何况是陌生的年轻面孔。如何取得村民们的信任?成了刚到基层的她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冯苏婷选择耐下性子,平时多在村里走一走,多跟村民们聊聊天,她跟书记申请将办公地点从办公室搬到办事大厅,以便及时收听村民的意见建议。冯苏婷发现,其实村民们都很乐意跟这位从城里来的大学生聊天,从很日常的地方开启话题往往能维持一段令人愉快的对话,比如夸夸村民今天穿的衣服好看,聊聊孩子读书的事情,又或是些鸡毛蒜皮的家常。多见面多聊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感情,熟络起来,村民就慢慢愿意跟她说心里话了。
村民愿意反映问题,这还只是第一步。作为基层干部,办好实事,从来不只是一纸空言。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冯苏婷和她的同事们着力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针对铭鑫鼎尚源小区大门与主干道间长达200米的坑洼路,他们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在区城投和道路承建方的共同努力下修成了柏油路,让泥泞变坦途。针对辖区学生赶不上回家的末班公交车这一情况,他们协调公交公司延迟收班,让辖区学生的回家路不再漫长。针对辖区居民越来越多,现有公交线路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的现实,他们多次实地踩点,调研公交线路,2022年1月1日,从五一村开往九宫庙的3451路顺利发车。
同时,冯苏婷和同事们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力求早日实现村民“安居梦”。针对辖区天邻山水安置房修好后无人愿意接房的困境,他们召开三方协调会,了解安置房建设分房的痛点堵点;面对村民们五花八门的意见,他们“对症下药”,安装小区大门,更换保安岗亭,调亮车库灯光,补栽庭前绿植……逐一整改,提质提速;面对困难群众的各种情况,他们“特事特办”,为双腿残疾的村民申请一楼住房,为年过八十的老人扛过行李搬过家。2021年5月,天邻山水安置房现场选房1776套,安置3583人,集中分房工作顺利完成。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冯苏婷尝试重新拾起她的专业,为社区矫正对象举办心理讲座,帮助他们尽快从心理上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利用心理咨询技巧,积极开展调解工作。从一开始的“跟你说这些没用,我要找你们书记”的抱怨,到“妹妹,你听我跟你讲”的信任,她逐渐在与村民打交道的一件件工作中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感和成就感。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直面未来:不抛弃不放弃
这两年,陌生的工作内容,复杂的工作形势也曾让冯苏婷有过放弃的想法。但研究生期间国重实验室的那种能吃苦、肯奋斗、不服输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她。实验室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有“坐得冷板凳”的恒心;有时候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实验结果丝毫没有进展;有时候实验结果与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有时候甚至需要熬通宵,像是在漫漫黑夜中找不到前进的光,十分锻炼人的心性。
在谈及一部分党员觉得基层苦这一想法时,冯苏婷坚定地表示,“我从不觉得基层苦。”有些人觉得很苦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基层工作很琐碎、没有意义或者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冯苏婷认为这两个点在她或者在选调生身上都不是问题。
一方面,有人可能因为工作琐碎无聊而坚持不下来。冯苏婷认为,其实日常工作跟当时他们做科研很像,他们做的那部分研究对整个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可能很小,但正是因为有无数个科研工作者,才最终推动了时代科技的进步。基层工作也是一样,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基层干部做着琐碎而平凡的事情,国家的一个又一个宏大战略才得以不断推进。
另一方面,对于选调生来说,很少出现对前路迷茫的情况。“这两年的基层实践中,组织部始终给予我政治方向和大局大势上的指引,任职锻炼单位时时不忘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村级导师更是手把手教我如何开展群众工作、融入基层环境。”冯苏婷如是说。在冯苏婷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青年选调生扎根基层的坚韧,更是一个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向上托举。
冯苏婷当年考的是重庆市的定向选调生,按照计划,她需要现在村里待一年,镇上待一年,区里锻炼半年,再去司法局报道。这两年半的时光里,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给她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与收获。在区委办工作时,她体会到了办公室工作的严肃严密严谨;在参加区委巡察工作时,看到了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在换届选举工作中,看到了党搞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智慧;在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工作时,党这一路走来不平凡的历程让她深受触动;在站到疫情防控第一线时,深切体会到党和人民守望相助的信仰与力量。
组织参加换届选举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冯苏婷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多,在谈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要加入选调生队伍时,冯苏婷认为对于个人而言,选调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很宽阔的成长平台;对于国家而言,基层建设也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推动基层的建设。她希望有更多师大的师弟师妹们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奉献力量。
文|李惠珍
©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010-58805471 传真:010-58805471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