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Alternate Text

校友风采丨叶如协,伍步良学长伉俪:拳拳学子心, 悠悠母校情

2019-12-13

叶如协学长原籍广东台山,幼年随家人移居香港。伍步良学长在香港出生。1951年,两人分别从香港和澳门回广州升学;1953年同时考入北师大历史系。1957年毕业时,两位学长都被分配留校工作。1960年,他们一同回香港探亲并最终留在香港结婚,生活和工作。1994年退休后,移民加拿大,现居多伦多。


幸福的一家


访问中,两位学长回忆在北师大学习、工作的七年,虽然时间不算长,却是一生学习、锻炼,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在学期间,叶如协学长曾担任班长,特别热爱体育运动,是学校篮球队和田径队的队员,也曾任过学生会军体部长等职。留校后,叶学长任世界古代史助教;伍学长则在世界近现代史教研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都表现积极。据历史系同届校友、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陈曦文回忆说:“伍步良学习很刻苦,人缘好,学习也很好。”当时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现北京景山中学荣誉校长贺鸿琛评价叶如协“政治好,人品好,业务好,是一位优秀的人才”。


重回香港,可以说是叶、伍两位学长人生经历的另一转折。在那里,他们幸运地避过了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一场浩劫,得以平稳地生活。然而当年的香港,是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经济上亦未有大的发展,两位学长在国内的学历和工作经验,不但不被承认,反而受到歧视,难以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结果他们进人香港一家较小型的银行做文员。改行后,困难不少,几乎要从头学起,在没有电脑,计算机亦未普及的年代,计算主要用算盘,他们便学习珠算,学用算盘;学英文打字,学中文打字,还学习入账机的基本操作。又因英语是官方语言,一切文件以英文为准,他们早晨要早起,利用上班前的一小时找老师补习英文,晩上还要上夜校进修英文,会计、商业知识等,由于银行里人手较短缺,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叶学长最初几年所在的部门,都是工作时间特别长的,往往等到下班时,夜校已放学了,只得利用深夜时间自修。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克服困难,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已能较好地完成银行内的工作,而屡获加薪晋升。在银行服务了34年,叶学长由刚入职时的晋通职员全退休前几年成为该银行的高级经理。伍学长则断断续续在银行及股票公司工作,主要是照顾家庭,可以告慰的是,如今三个女儿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保持勤俭的传统。伍学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段北师大姻缘给了我们一个和谐的家庭。”


叶学长的老家广东台山是著名的侨乡。他的祖父和父亲早在前清时代即远赴重洋到加拿大做劳工,逐渐全家族都在北美定居,因此叶学长和伍学长退休时就选择了移居加拿大。


离开北师大已经几十载时光了。囿于环境,两位学长难与旧日同窗联系,对母校的信息也知之甚少。然而,对母校的记忆,对母校的怀念,一直萦绕心中。他们深深感受到,在建国初期,能入读有名的高等学府,是何等荣幸。北师大校风严谨认真,勤俭朴实;老师们诲人不倦,既传授知识,又教导学生为人为师之道;同窗学友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关心和支持,共同建立友情。母校七年的学习和工作,给他们的教育和启迪,终身受益。为此,自90年代退起,两位学长即考虑如何回馈母校,以表达他们心中深深的感激之情。


改革开放和港澳回归打开了各地交流的局面。2001年,同系同届学友王酉梅,陈曦文夫妇与叶如协,伍步良学长夫妇在澳门会面了。说起来,他们的认识是很有缘的,陈学长与伍学长是在澳门的初中同校同学,在广州念高中也经常联系,王学长去澳门也是在她们的母校工作。两对北师大夫妇久别后相逢,喜悦之情,自不待言。叶,伍两学长得知母校正筹备庆祝百年校庆,更是兴奋,为了表达对母校栽培的一点心意,叶学长和伍学长向学校捐款五万美元,由校友会安排,用于北师大百年里程碑、重铸校钟,“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友名录”的编纂印刷等,并支持在艺术与传媒学院修建“何思敬讲堂”。


学校办公室主任、校友总会秘书长田辉(左一)看望来访时的叶如协和伍步良学长


据陈曦文学长介绍,叶如协、伍步良学长夫妇为人很低调,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从不张扬,为母校做的贡献也不求留名。通过采访,我确实能够感受到,两位学长非常的谦虚谨慎,是只求奉献,不问索取的人。叶如协学长说:“关于捐款,本想用 ‘五七届校友’的名义进行,后来还是依照校友会老师的意见改具实名。”后来,两位学长还继续为“寸草报春晖”,“启功教育基金”、“钱媛教育基金"和“白寿彝学术发展基金”捐款近30万元。除此以外,两位学长还通过香港校友会向北京2008年奥运场馆建设进行了捐款。


2002年,叶、伍两位学长达成了多年的夙愿,从加拿大回到北京,参加了母校庆祝建校一百周年的庆典。踏入阔别多年的校园,面貌一新的情景,母校建设的辉煌业绩,都令他们欢欣鼓舞,与昔日恩师及同窗学友的畅叙更让他们开怀,两位学长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


谈到对师大的感受,叶学长和伍学长都表示对师大最深刻的体会是“做人民教师很光荣”。回想中学毕业时,同学们响应国家号召,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纷纷报读北京师范大学,叶学长和伍学长在广州就读的两所中学共有36名毕业生考入北师大,决心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毕业时,同学们又争取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少同学到了边远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人才。在百年校庆的同学聚会上,两位学长获知除了他们两人以外,其余学友都一生坚持教育工作,还有多位荣获优秀教师的称号,令人敬佩。叶如协学长特别提出了对学校发展的希望,他说:“学校在走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北京师大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传统特色和优势”。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伍学长还告诉我说:“现在师大的规模发展了,有很好的环境,很好的设备,来这里学习的同学,更有条件发挥做人民教师光荣这一传统,做教师固然要付出辛劳,而桃李满门的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回报。”伍学长这一认识与我校目前师范生发展目标殊途同归。


阔别母校多年,已逾古稀之年的两位学长对母校的感情依然是那么的强烈,他们对母校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在激励着我们。“拳拳学子心,悠悠母校情”,她不会随空间的转换而阻隔,不会随岁月的变化而流逝,因为我们都心爱着这位养育过我们的“母亲”——北京师范大学。


——摘选自《辉煌的报告》/文:海峰

©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010-58805471 传真:010-58805471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