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Alternate Text

校友风采丨汪成为:一生报国的科技帅才

2019-11-20



汪成为学长,1933年7月生,计算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从事电子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研究。曾担任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现为科技委顾问。


经过度过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后,1950年,汪成为学长随父亲来到北京,插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附属中学。中学时期的他发奋苦读,每天都坚持早起学习,成绩优异。


此时,正是值抗美援朝时期,汪成为学长积极报名参军,无奈年龄太小,未被录取。1952年中学毕业时,他就已经是一名党的积极分子了。那一年国家特别动员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汪成为学长积极响应号召,作为保送生,于1952年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报到。


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后,汪成为学长坚定了自己从事师范教育的决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努力培养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的同时组织,和还参加了丰富的学生活动。


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汪成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在学校的推荐下,他通过了“留苏研究生”的考试,得到了去苏联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的机会。但由于国家需要,他的专业由“理论物理”改为与导弹研究有关的专业。最后然而,当时由于苏联该专业不接受该专业的国外学生,因此最终而未能成行。不久,上级向汪成为学长提供了三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俄语学院进修俄语,来年再到苏联攻读原定的专业;二是,去国内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作或进修;三是,到刚组建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汪成为学长当即决定,他愿到国防部五院工作,表示自己能克服一切困难,终身为国防建设服务。


从1957年起到1985年,汪成为学长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航天部工作了28年。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培养和同龄战友的帮助下,他先后参加了导弹系统的仿真模拟、模拟计算机的应用与研制,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与研制等工作,在航大部计算机研究所(706所)工作期间,他历任工程组长、模拟站副站长、研究室主任利研究所副所长,在系统控制、仿真模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和奖励。


20世纪80年代,原国防科工委决定成立“系统工程研究所”。1985年9月,汪成为学长被调往原国防科工委,再次参军,成为“系统工程研究所筹备小组”成员,随后历任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和所长。


在以后的二十几年内里,汪成为一直坚持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三个领域内开展研究,并亲自参加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为满足工作需要和总结实践经验,在与其他同志的合作下,先后撰写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应用》、《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等专著。


1986年,国家的“863计划”启动了。汪成为学长被任命为“863计划”信息领域智能计算机主题的专家组组长。他通过以超强度的工作,收集和分析世界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情况,多次召开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研讨会,并考察了日本、美国和政洲等国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和专家组的反复研讨,果断地提出:应“根据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紧密地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不能盲目地走日本‘五代机’的路”,而应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这一战略目标很快地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


汪成为学长2006年在庆祝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会上做报告


同时,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汪成为学长还与306专家组的同志们提出了“顶天立地” 的指导思想:所谓“顶天”,是指在技术上要有所创新,攻克一些关键技术;所谓“立地”,是指技术发展要扎根在应用和产业的土壤中,为应用服务,为高技术企业成长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思路明晰、方向正确,863-306主题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汪成为学长不仅对在我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发展战略研究的领域内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曾两次在国务院组织的会议上、数次在中央军委组织的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曾数次参与处理重大专项任务,多次向有关部门提供战略咨询建议,这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工作业绩突出,多汪成为学长多次受到奖励。1985年荣立一等功;1987年被授予“全军英模荣誉证章”;1990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军队突出贡献奖。 此外,他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汪成为学长作风踏实、谦虚谨慎。尽管已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但他从不以“家”自居,他总是说:“我不过是一名想为国家、为人民多做点事的普通科技工作者。”他还强调说,他能取得一些成就是得益于在北师大上学时得到的“三大法宝”。第一,北师大的教育让他明白,只有一切服从国家、人民和历史发展的需要,只有把自己的志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出成绩。第二,是北师大的老师、北师大的校风,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第三,在北师大学习期间,他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让他明白,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精神和关键。他说,作为一个科研项目的组织领导者,不仅要会“甄别真伪”、优选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更重要的是,能把各色“珍珠”需求牵引各就其位,串成天人合一的“项链”。


现在,作为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的汪成为学长,仍时刻怀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他坚持凌晨四点钟起床工作,对最新的软件,硬件,网络和应用技术,都要尽可能地动手实践,亲尝“梨的滋味”。他认为“计算机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在总结自己半个世纪的科研实践经验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话:“跨越源自识规律,创新根植辨短长。”


钱学森曾多次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培养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科技帅才。我们的学长汪成为,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一员,尽管他已年逾古稀,但“寸心自许尚如丹”的他还在努力为我国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摘选自《辉煌的报告》 文/张文杰

©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010-58805471 传真:010-58805471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