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Alternate Text

校友风采丨朱进:我的天文缘

2019-12-31


朱进学长


步入天文的殿堂


“来师大之前,我并不能算是天文爱好者。”81级师大天文系毕业的朱进学长坦率地说道。走进天文的殿堂那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大学之前的朱进是铁杆的数学迷,是初中的一位课外辅导老师为他打开天文世界的第一扇门,这位老师在中山大学天文系学习过,曾经留学德国,回京后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一天文卷》责编。高考之前,朱进在填报志愿时,觉得天文和数学的内容是很相似的,于是进入了北师大的天文系,对天文的真正热爱是在北师大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朱进在本科期间选择的天文研究方向是一个和数学很贴近的方向——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随后朱进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天文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了11年,于2002年调到北京天文馆。


天文兴趣应该从小培养


“真正喜欢天文的专业人员是比较有限的”,朱进叹息道,“有些来到天文台工作的人员连星座都不太认识。”朱进认为做好天文事业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真正感兴趣特别喜欢,还有一种是不喜欢但是本身学习能力很强能胜任这件事。他认为培养这种天文精神,天文爱好必须从小开始,而“我们到中学都没有开设天文课,与国外的天文教育普及程度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有距离的”。这位有着“小孩”般好奇的天文馆馆长,希望能将更多小孩的眼光吸引到头顶。在那,有一个深邃的世界,是个宝藏。


朱进在天文馆工作期间,每周日和北京市青少年科学俱乐部兴趣小组的中小学生共同讨论天文学知识,朱进在这个兴趣小组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天文爱好者,不仅为学生创造自由活跃的环境,让大家畅言自己的所想,他还带领学生做天文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其中多数研究题目和创新思路都是同学们在激烈讨论中碰撞而成的。朱进沉浸在与小朋友的交流中,携领同学一步一步迈进天文的浩瀚世界。作为天文馆馆长,他带领并指导中小学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天文奥赛和国际天文奥赛等赛事,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除了对感兴趣的孩子课外辅导外,朱进也积极推进在中小学中的天文科普教育。“北京天文馆作为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天文馆专业委员会、北京校外教育协会和北京天文学会等团体的挂靠单位,本身肩负的就是对国内整个天文科普的领导和直接去做的责任”,作为天馆长的朱进致力于推动天文学在中小学的普及。借助天文馆场地和设备的优势,朱进希望天文馆在开展天文教学活动方面起到切实作用。北京天文馆的老馆改造完成后,学校资源条件不足的中小学生可以到天文馆来学习天文,慢慢激发和培养一代代孩子对天文的兴趣爱好。


另外由中国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馆主办的《天文爱好者》杂志创刊以来,内容和风格也一直在随着时代更新,更多地考虑到中小学的天文爱好者,现在也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和学生科普活动的重要渠道。作为《天文爱好者》杂志的主编,朱进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天文科普教育,“每个人都应该学天文”,朱进坚持认为,中学课程中应把天文课也加进去,“天文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一样,需要客观地去看世界的变化,天文强调观测客观规律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地球上观测到大气层以外到宇宙,相对于遥远和剧烈变化的各种天象以及浩瀚的宇宙而言,地球和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朱进曾在《天文爱好者》中写道,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方面的推进,天文学的发现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天文领域都会有易于被公众理解或关注的重要发现。宇宙作为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永远是激发人类好奇心和挑战人类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其次,天文教育除了会促进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外,同时也会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待事物的诚信的态度以及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天文给人的熏陶会影响到整个人生”,朱进意味深长地说。


他也是一颗“北师大星”


2001年10月7日,“北师大星”命名典礼暨纪念雕塑揭幕仪式在北师大举行,位于英东楼西侧的地面标志性建筑“北师大星”,基座为天然花岗岩,基座上部旋转体由不锈钢制成,整个雕塑高6.8米,象征着百年师大对中国教育科技事业的重要贡献。



这颗“北师大星”就是朱进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期间所在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经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将这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北师大星”,在浩瀚星空中有了第一颗百年师大的小行星,也表达了朱进学长对母校诚挚的热爱。


1995年5月,朱进所在的课题组观测到了第九号小行星。通过电脑,他把第九号小行星经过的区域切下来,一张张按时间顺序排列好。进而,朱进将其做成动画播放,清晰地看到第九号小行星在天上的移动。不停地播放、播放,突然,朱进捕捉到一个画面:第九号小行星好像长了个小尾巴,很小、很暗。仔细再看后,朱进发现并不只是一个小尾巴,原来在附近还有两个这样的小东西。朱进警觉起来,马上咨询国际小行星中心,得到的答复是里面真有几个新面孔,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们与美国的小行星中心建立起了联系,为了发现更多的小行星,他们成立了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整个课题叫做“ BATC巡天”,主要是进行纯天体物理学研究。截至2001年,小行星项目组共发现获国际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700余颗,其中1000余颗获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项目组还发现了5颗近地小行星和一颗彗星。


对于他一直坚持天文研究的动力,他解释来自于他的好奇心:在他看来天文学界需要更多小孩般好奇的眼睛,需要观测者具有小孩般敢说真话的勇气。他就是一直在天文的领城中扮演着这样一个“大小孩”。


心系母校天文专业的教育


全国本科生开设天文系的共有四所高校:北大、北师大,南大和中科大。每个系招收的名额有限。“很多喜欢天文的学生因为几所学校的门槛过高只有放弃进入天文专业学习”。即使天文系毕业的本科学生,大部分人并不从事和天文有关的工作,有的毕业后去国外考上研究生后转向其他行业,这就造成了很多天文专业人才的流失。朱进表示本科生天文专业的教育不能忽视,很多年以前,他就呼吁母校天文系开设天文教育专业。朱进还经常回到母校北师大与天文系学生交流,共同讨论师大天文系的本科教育,并推荐优秀的高中生天文爱好者到师大天文系学习。“这些人如果得到很好的指导会,将成为天文领域的优秀人才”,朱进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论坛天文版的版主和开快车的“追星族”


朱进以“asteroid”(中文:小行星)命名自己在水木社区的ID,他在1999年就开始有常驻论坛的习惯,他乐此不疲地在这里散布“天文经”。经常光顾水木清华BBS(现改名为水木社区)天文版上的人有些是高校的铁杆天文爱好者,“与有共同兴趣的年轻人切磋天文学的奥妙是一种乐趣”。作为水木社区天文版的第一任版主,他的工作还有协调论坛上关于天文理论等各方面的激烈讨论。后来北京天文馆也设立了天文爱好者的论坛,网上丰富多彩的天文科普资料扩充了天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兴趣学科的自学能力,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联结起来,互相交流成为共同成长的好朋友。


“我的生活中可以说除了天文还是天文”,朱进笑言道。任馆长期间,所需要外理的事情相对比较多,但朱进不忘忙里偷闲和其他的天文爱好“追星族”们一起去平谷、昌平等天文观测点。“我们喜欢开快车,开得非常快。”“疾驰”与“星空”,同是时间与空间上追求忘我的境界。朱进对自己事业和兴趣能如此契合感到非常幸运,对于现在的天文研究和科普工作,朱进坦言真是乐在其中。



摘选自《辉煌的报告》/郭帆


©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010-58805471 传真:010-58805471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