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丨史海涛:科教兴琼的责任与担当
2020-12-02
史海涛,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海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务。曾任北师大海南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劳动模范和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1部。
编者按: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海南电视台为建省三十周年录制的《大特区筑梦人》系列作品,发现了史海涛校友的讲述视频,我认真地看完了视频,深为校友法治规则的现代理念、执着创造的专业追求、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正逢《木铎金声——北师大人在海南》的编撰,我就此索要稿件,史海涛校友都以还是宣传别的校友为名推辞。最后编者以支持《北师大人在海南》的编撰是每一位校友的职责为由要来了稿件,再一次拜读,觉得这是眼前的榜样,更可以示范激励广大的青少年读者。
林丽蕊:史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大特区筑梦人》节目访谈!您于2018年获“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Sopdom龟类研究与保护国际奖”(法国),2009和2012年两次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您及其团队指导50多名本科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累进创新银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我们想问一下1995年您博土毕业的时候,各大高校都在争抢您,为何最终选择了海南?
史海涛:当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博士毕业生,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业绩和贡献可谈。只是那个年代博士数量很少,又赶上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并且在211大学建设前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是一个拟建211大学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是博士这个群体,而不光是我个人成为当时各大高校竞相争抢的对象。当时可选择的有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考虑选择海南是“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这份激情燃烧着我!小时候每次听到这句话都心潮澎湃,现如今终于轮到我抉择了。到其他科研院所,可能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海南的情况不同,这里缺少高学历人才,尤其缺乏生态学、动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到这样欠发达的地方去,我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作用。
我是研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不是奔着挣钱发财而来海南的,这也许就是我的人生梦想和到海南的缘起吧!
林丽蕊:海南建省初期,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特别是做科研工作,遇到的困难可能更多。对自己的选择,您后悔过吗?
史海涛:当时决定来海南时,我的同学、好友、亲朋都反对,连北师大研究生院看了我好几个单位的接收函后,都不赞成我选择来海南。当时这里的研究和工作条件的确很差,远超出我的预期。尤其是住房条件,给我分了一间20来平方米的单间,怀孕的妻子根本无法很好地休息,不得不几经辗转,前往万里之外的新疆伊犁娘家生产。我来海南除带了15纸箱的书外,其他一切从碗筷开始置办,真可谓家徒四壁。单位的科研设备条件则更差,我要出野外,想找个罗盘都没有。我来海师时,学校当时只有一个博士,他第二年就离开了。当时全国各大高校普遍给引进博士的优惠条件是“四个一”,即一套住房、一部电话、一万元安家费和一万元科研启动费,可海师这样的学校当时条件十分有限,无法提供。更令人费解的是还有人认为博士为什么会来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别处没人要了。
遇到上述情况,怎么可能不影响人的心情,不打击人的积极性呢!也曾经后悔过,但我的性格很倔强,是个愈挫愈奋的人,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我坚持下来了!
林丽蕊:当年海师的教学科研基础比较差,作为学科带头人,您是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的?
史海涛:主要是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1.建立学术队伍;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搭建基础平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4.提升办学层次(争取硕士、博士招生资格)。
人才是第一资源,首先要引进人才。我当时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动员博士毕业生来海师加入我们的团队。如我的师弟梁伟,现任生科院副院长、海南省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馆长、海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生态学博士点负责人,我来海师后和他保持了五年的联系和感情沟通,他毕业时北师大已经明确要他留校工作,但他最终却选择了来海师。在引进人才时要有目标有方向地选择人才,而不是不管学科、方向,胡子眉毛一把抓地凑人数。假如专业、专长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特色和优势,这样的团队就难以形成合力。海师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较小,很难选到方向很一致的人才,对此,我们就需要把大家聚拢在相同方向下。明确了方向,引进了人才,紧接着就是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带领团队目标一致分工协作、埋头苦干。
要想引进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且引得进,留得住,更重要的是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就需要搭建更宽更高的平台,需要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为此,我带领大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硕士和博士授权点。
培养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把学生培养好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就。与全国同类学校相比,海师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我刚来海师时,听说以往毕业的三四千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学生考上研究生,生物系则没有一个考上过。问学生,他们也回答没想过也不敢想考研的事。我连续作了多场报告鼓励并辅导学生考研。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就会产生更强的动力。否则,很多学生就会思想松懈,意志涣散,并且这种状态还会相互影响和传染,导致无心向学。考研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底,这对于学生平时学好每门功课都有促进作用。
光有目标、有动力还不够,学生还需要有与老师近距离频繁接触的机会,还需要有实习、实践这种提升能力的平台。当时海师的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和途径很缺乏。我就建立课题组,并向全系学生开放,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当时没有空间,我最初的龟类研究室是占用了男女两个加起来不足十平方米的厕所。我那些年每年利用寒暑假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带学生做野外调查和研究,同时建立野外实习和研究基地,编著本土教材,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为破解学校科研基础差、人才短缺等困难,我充分分析了海南的地域特点、发展需求、学科布局以及海师的基础和条件,从人才引进和培养入手,加强团队建设。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1999年海师生物系获得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之后陆续获得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特色专业等,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硕士授权点,2013被确定为博士授权点,实现了海南师范大学博上生招生资格零的突破。作为学科负责人,先后指导博士生15人,硕士生26人,并指导20多名本科生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9项国家级奖励和荣誉。
在教学实践中,我编著《海南陆栖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等2部特色教材,大胆创新,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了10多个野外实习和研究基地,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林丽蕊:海南生态物种丰富,但系统研究和保护工作一直滑后,为配合海南生态省建设,你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全岛各地,深入深山和热带雨林地区开展实地调查和科研工作,相继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海南省相关部门安排的科研项目40余项。你创建的“形象检索法”概念与方法,对分类学方法的改进、分类知识的普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史海涛:海南岛地处热带,岛屿的生态环境既有其独特性,同时又有脆弱性,在追求GDP、到处大开发、强调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千秋的大计。
我们在海南动物资源普查、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立法、外来物种入侵研究、海南新物种和新纪录发现、物种生态学和保护管理的研究、科普教育、执法鉴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资源普查是一项艰苦的基础性的,但却是很重要的工作,不清楚动物的数量、密度和分布范围,就不知道该优先保护哪些物种,在哪个范围内保护,如何精准保护,保护的效果如何也无法监测和评估。海南省动物资源状况一直混乱不清,政府部门的报告和文件所引用的相关数据大量有误,这种错误甚至多次出现在海南省野生动物的保护立法文件中,给政府形象和执法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参加了海南省野生动物普查,主持完成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研究项目,编著了《海南陆栖脊椎动物检索》和《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等著作,应该说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避难所,保护区的建设需要学术研究、专业培训;立法则是生态环境保护强有力的保障,我参与了我国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国家及海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制定;我国是世界上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海南又是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与海南地处热带岛屿,气候温暖潮湿有关,也与我们在这方面管理不严、研究不足、重视不够有关。外来物种入侵与全球变化、栖息地破坏并称为对世界生物多样性危害最大的三种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做了红耳龟或叫巴西龟的生态人侵机制的研究;法律是野生动物保护强有力的武器,但执法的海关、工商、渔业、林业、海警等部门的人员大多是不懂动物分类和鉴定的,假如没有专业人员的协助,执法和司法的工作就难以很好地实施。我在这方面可以说一方面主动出击,协助鉴定,另一方面是有求必应,全力支持。我这二十多年多所做的野生动物鉴定都是免费的。
2000年,在本人的积极推动下,海南师范大学创建了“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填补了海南省无自然类博物馆的空白,至今已免费向社会开放18年,接待社会各界70余万人参观。该科技馆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林丽蕊:这个“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广受外界好评。据说创建的过程不太容易,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史海涛:我们在一线从事生态保护的人员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是最先察觉的,是最敏感的,也是忧患意识最强的。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靠学者和相关的政府部门等少数人是绝对不够的,它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广大民众的觉醒、支持和参与。
海南生态环境脆弱,破坏速度较快,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民众生态知识缺乏,保护意识淡薄,海南全省都没有一个这样的场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出于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我认为我应该做这件意义重大、功德无量的事。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空间,最初许多人也不理解,不支持,不相信能做成。我们克服了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建起了海南第一座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1996年我第一次提出的方案是3300万,努力了多年,最后终于说动了校领导,但学校说只能给55万。没有空间,我就把生物系的资料室、会议室腾出来,和最初我利用厕所做研究室类似,这次同样又盯上了厕所,将其纳入。有了空间,但这些空间以前都是按照教师、办公室、厕所的格式建的,都是小隔间,不适合建博物馆,只能将其打通。经费极其可怜,空间极其狭小,实际上建馆的人手也同样很有限,并且大家都不是做这一行的,我带着几个老师,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日夜加班地干,谁都不拿一分钱的补助。
林丽蕊:您开创了中国龟类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的先河,制定了《中国龟类保护行动计划》,参与新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极力推动将中国所有龟类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揭示保护区管理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反驳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龟鳖类营养价值的错误认识,用形象检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编著了《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中、英文版。您的不少学术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实际工作发挥了哪些指导作用?
史海涛:我近30年的学术研究就是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即“保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是所有生命的共同体,保护好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了这种认识和信念,我就义无反顾地、矢志不渝地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前行。
在此举几个例子说明。
以往政府管理部门及民众都很自然地认为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对其野外种群的保护都是有好处的,忽视了它消极的一面,更不易被察觉的是很多养殖户就是打着驯养繁殖的旗号,利用国家鼓励驯养繁殖的政策,政府监管不到位,大肆捕捉和收购野生动物,导致有些物种的野生资源遭到破坏。我们研究了养殖业对野生动物种群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关建议对龟类保护和龟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政府决策和管理发挥出重要作用。
以往我们大多数人认为保护区就是野生动物的避难所,但保护区实际的保护效果怎么样呢?起到了应有的保护作用了吗?我们的研究发现,很多保护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区内捕捉野生动物的铁夹陷阱、笼子等仍然不少,不少保护区热心于经济开发,管理、巡护、监测等工作不到位,甚至还存在保护人员监守自盗的问题。这项研究将对我国保护区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人迷信吃什么补什么。龟类得病少,寿命长,因此很多人认为龟类具有特殊的营养和滋补价值,这给龟类带来了灭顶之灾。我们的研究首次报道龟鳖动物的营养价值与其他畜禽及水产品相比并没有特殊的营养价值,不具有什么特别滋补优势,对该类物种的保护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解剖学动物分类鉴定的很多依据是解剖学的特征,比如龟类的很多重要鉴定依据是头骨、上下颔的特征。但现代的保护理念是不允许杀死甚至伤害动物来进行解剖学的鉴定的,现实中也是需要简单、快捷的方法的。为此,我们创建了“形象检索法”的概念与方法,使林业、渔业海关、工商等大量非专业人员能够对动物进行快速鉴定。这对分类学方法的改进、分类知识的普及以及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也为此编著出版了《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全国应用本书培训野生动物管理、保护和执法人员达130余万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国内首次开展龟类生态学研究,改变了以往我国龟鳖类仅停留在分类与分布研究初级阶段的状况。首次报道了中国龟类养殖业的现状,指导了国家对产值过千亿元龟类养殖业的立法。起草并实施《中国龟类保护行动计划》,使我国该类物种的研究、保护和能力建设有了总纲领。起草并实现了将现存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所有中国龟鳖类列入该公约,使我国龟鳖类物种纳入国际保护法的轨道。澄清中国龟类存在的分类问题,发现2个龟类新物种,否定6个他人已发表龟类新物种的有效性,研究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美国“国家地理”及“动物分类学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对我的部分研究工作做了专门报道。
林丽蕊:您创建和领导的龟类研究队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支龟类研究队伍,部分研究工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您被世界龟类保护与研究所授予龟类研究领域的两个最高奖项之一的“SOPTOM”国际奖。今年8月7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举行的“世界陆龟和淡水龟保护与生物学大会”上,您还获得了由国际龟类生存联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联合资助和颁发的被广泛认为是龟类保护界的“诺贝尔奖”的全球著名的国际龟类保护奖。您是该奖项的第十四位获得者,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位华人获奖者。我想请您来谈谈,来海南20多年里,您为何一直专注龟类研究和保护?
史海涛:龟类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两千万年,它见证了恐龙的灭绝和人类的诞生,其体内存储着世界沧海桑田巨变的记忆;中国有证可查的最早的文字就刻在龟甲上,我国殷商之前三千年历史的很多内容记录在龟甲上;龟类水陆来去自由,活动自如,耐饥饿,少疾病,寿命长,自古就受到极高的推崇,被作为“四灵”之一,不像其他三灵是虚构的,龟是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种;龟自古就被作为医药、食补材料,中国人相信吃什么补什么,龟耐饥饿,少疾病,很长寿,正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龟类在历史、文化、科研、医药、经济、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类群,我们却对它研究得很少,当时国内就没有人专门关注和研究这个类群。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实际上我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关注龟类这个类群,我是以龟类为研究素材,关注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应该如何保护、管理、立法,人类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生态文明应该如何建设。
林丽蕊:您做生态学科研,在野外工作的时间多吗?对身体有没有影响?
史海涛:以前很多,常年奔波在野外。现在做行政工作,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少了些。野外环境艰苦恶劣,加之工作强度大,经常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双腿过早老化,患有关节炎,现在浑身都是炎症。我在琼中县湾岭镇罗马村做研究时,刚开始那段时间在老乡家借宿,冬天睡在干席子上,冷得全身蜷缩在一起,整夜都在打寒颤,睡不着。有一次我的拇指被马蜂叮咬了,钻心的疼,痛得我无法入睡,只好将手泡在山涧冰冷的溪流中一整夜,过后我开玩笑说,什么是幸福?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手指不痛。山里下雨是家常便饭,遇到下雨天,工作时连内裤都湿透了,湿了干,干了再湿,都已习以为常了。我的学生在我们琼中县野外研究住宿的帐篷内的床下抓到一条银环蛇,这可是有名的剧毒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害怕……要干成一件事,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林丽蕊:您带领团队开展的大量动物生态学科研成果,得到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海南省政府以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权威机构的高度评价。您数十次参与国家和海南省环保方面的立法与决策,提供重大项目建议书等16项,有9项被采纳刊发;您个人培训全国相关执法人员4000多人次,为执法和管理部门鉴定非法贸易的龟鳖动物300余次,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和美国等国家总计做报告160余场,对推进海南生态省建设作出了贡献。作为取得如此成就的生态学专家,对海南坚持生态立省,您有何建议?
史海涛:最关键的还是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环境是所有生命的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永恒的主题。即使实现了共产主义,没有了阶级、军队、国家,那时候的人还是人,同样还需要呼吸空气,呼吸新鲜而非雾霾的空气;还需要饮水,饮洁净而非污染的水;还需要食物,吃有机而非有毒食物。不忘本来,方知未来!人就是120万种动物中的一种,就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孕育和进化出来的,这种属性和本性决定了人离不开自然,因此,一定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自然环境是亿万年来逐渐演变形成的稳定系统,这其中的万生万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对大自然应该心存感激和敬畏,而不能认为自然可以像机器那样随意拆解组装,成为改造征服的对象。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儿孙一样爱护它,顺应自然规律,因为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子孙后代得以延续的基础。我们应该做好生态环境的教育工程,比如建设海南省自然博物馆,制作科普宣传材料,保护知识进教材、进课堂等。关于建设自然博物馆的建议,我写了提案、建议报告,呼吁了十几年了。
政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正确的政策导向至关重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以GDP论英雄,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立省的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实施全省域的多规合一、生态补偿,限制无序、过度的房地产、填海等经济开发活动等均是很好的生态保护的举措。这方面需要严格严厉地执行,持之以恒抓落实。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硬约束。我国正在致力于法制国家的建设,正在致力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很多事情是教育千遍不如问责一遍。对于违法违纪的环保问题,要问责追责直至绳之以法。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厉处罚。这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我提出了海南应该立法全面禁食禁猎野生动物,但一直呼吁了十年,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工程,系统工程,人人都有责,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机构、民间组织、各种媒体及个人都可发挥监督作用。
要做好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并严格执行。
海南是由岛屿组成的省份,岛屿的一个很大特点即是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首先必须加强保护。既要防止直接的破坏,又要防止间接的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旗号进行的开发、改造包括搞旅游的破坏行为,同时还要防止更隐蔽、更有欺骗性的打着改善生态环境旗号的植树造林、放生等违背生态学原理的破坏行为。不科学的植树造林和放生动物的行为是破坏行为。
林丽蕊:23年来,史海涛教授扎根海南,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坚守科教兴琼的梦想,努力培养人才,带领科研团队为海南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向您和大特区的广大人民教师致敬!
摘选自《北师大人在海南》
©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电话:010-58805471 传真:010-58805471 电话查号台:010-58806183
您是第位访问者